作为业内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万达被誉为商业地产的“黄埔军校”,这早已不是秘密。“万达老兵”们在其他企业为我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再做贡献的故事已不胜枚举。
但万达也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曾经为万达冲锋陷阵过、也曾因种种原因离开过。而现在,他们又回来了,怀着那颗依旧的“万达心”。
因为追求卓越
“万达在这几年中所取得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所开发的项目业态多、进度快,业务流程的管理也日臻成熟。就成本控制专业本身来说,制度要求严、体系完善,以上这些对每一个有追求的房地产从业人员来说,都有着巨大的诱惑力。”现任大连高新项目成本副总王刚,2011年10月又回来了。
因为制度规范
现任银川项目成本副总杨兆清,之前离开万达后加入一家公司主管成本工作,到任伊始就制定了明确的招标管理制度。但在一次项目总包招标过程中,老板无视开标结果,直接让一个从未有过3万平米以上规模项目经验的施工方承接了该工程,导致合同价格超高,工程质量也无法保障。这种局面让他这个成本负责人根本无法开展工作。回想到万达有完善的企业制度,是法制,不是人制。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保证了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标准上工作和对话,这也是万达各项工作指标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人累心不累,人忙心不忙。出来工作,谁不图个顺心啊。” 杨兆清说。
因为企业文化
“我原来待过的公司里,老板的亲朋好友占据了各部门的要职,做个事情得靠‘人盯人’,工作的结果往往就是一种妥协的结果。你说还怎么谈效率啊质量这些东西?每个部门出了问题都是找出一堆理由来,开会的时候老板骂个几句,然后回去还是照样互相扯皮。这要在万达早就得走人了。在万达的文化之中,大家都是以‘做成事’为目的,遇到问题有各个系统共同配合来找方法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打铃交卷。经常有同行问我,万达的执行力是怎么来的,我只用告诉他们,在万达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借口’这个词。在万达工作惯了,去其他地方真就很难适应。”离开万达之后,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而这同样也是他们选择“回归”的重要原因。
因为一份荣耀
“之前离开万达,是由于小孩即将出生,家里实在是需要照顾,不得已才回去的。在万达,一起奋斗了7年多的领导和同事们,教会我很多,不仅是业务上的,还有很多工作方法上的东西,真的是让我受益终生,所以当时离开真的是很舍不得。” 现任股份公司成本中心副总余波说,“去年9月那会儿我还在别的公司,一次出差去青岛,晚上到附近的万达广场转转,看到大屏幕上展示的目前已开业多少家万达广场、多少家酒店、多少家影城……这一串串数字让我心潮澎湃,实在是坐不住了,后来就……”
于是,他们摒弃了“忠诚”与“背叛”的困扰,抛开了“好马”与“回头草”的纠结,怀着那份对事业不懈的追求和对万达不变的热爱,义无反顾的回来了:2011年至2012年之间,已有3位项目成本副总和总部成本中心1位副总、1位主任工程师、1位业务经理回来了。而成本系统的这些“回归故事”,在整个万达集团只是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