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 首页 > 企业内刊

三个茶农与《万达哲学》里的公益观

作者:企业文化中心 李佳蔚

三个茶农与《万达哲学》里的公益观

成立27年累计奉献公益的38亿元,不仅是宏大叙事,更是像龙绍芝那样一张张动人的笑脸,它们才是慈善公益的终极目的。而这里面,有你,有我,有我们万达人的努力和善意。

六年前,日照市张家沟村,一个普通农家院子里,我采访了35岁的李素英。她的丈夫,张永彬,就在那一年年初,在冰冷的俄罗斯的海上,人生永远定格在了33岁。她的丈夫本来不用去跑船,他们那里遍布丘陵山地,种满了有名的日照绿茶,原来,不管年景好坏,总能赚一些钱,可是那两年茶叶越来越不好种,因为靠海,很多人都去跑船,即便知道跑船是拿命去赌。李素英告诉我,出事那天,村里很多女人一起跑到海边,跪在那里哭。她们多么希望有人帮他们种好茶叶,卖好茶叶,这样,丈夫就不用出去跑船了。我至今记得她的眼泪和叹息。

四年前,我去汶川,做地震三周年的回访,在去老北川县城的路上,我偶遇了一家茶店,方文碧是茶店的主人。回忆当年那些难忘的日子,她依然动情,说,地震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帮我们。突然,她停下手里的活,问,你刚才说你是从北京来的?我说,是,有什么问题吗?你在北京哪里?朝阳区。

她低下头,搓了一会儿茶叶,又一会儿,抬起头,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说,你能帮我带些新下来的茶叶回北京,给资助我们的那个好心人吗?他在海淀区。

我愣了一下,我在她的店里才待了不超过10分钟,她给我泡的这杯茶,我还没有喝到一半,甚至,她连我姓什么都不知道。

晚上7点,我坐最后一班车,离开老北川,背包里装着方文碧的茶叶、嘱托,和感恩。一年前,我去贵州丹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认识了67岁的杜树能,他种了30多年的茶。

对这片土地,对种茶的每一个环节,杜树能足够熟悉,可他和乡亲们无法摆脱茶叶销路少、收入少的熟悉轨道。

忙活一年,每亩地也就赚一千块,出去打工,每个月能赚一千五六百,这样算,种茶没啥意思,可出去打工,就不能每天见到小孙子了。

杜树能有些无奈。

他渴望着一场改变。

2014年12月2日,王健林的手,杜树能的手,握在了一起。董事长对他说,你可以在家安心种茶,不用出去打工了。

就在他们握手的前一天,万达集团与丹寨县签订扶贫协议,其中一项就是大力发展丹寨的茶产业。更多的像杜树能一样的茶农,可以留在家里继续种茶了。

这,就是我采访过的三个茶农的故事。从悲伤,到感恩,再到一群人的喜悦。对李素英一家,我一直觉得惋惜,他们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像这个国家大多数的底层人一样,只是希望多卖几十斤茶叶,多挣那么几百块钱,生活得可以更舒服更有尊严一些。他们缺的,可能只是一个帮助。

上天则厚待了方文碧一家,死里逃生,有好心人帮助,可以重建自己的生活。而杜树能和整个丹寨县的茶农,则因为万达,生活轨迹有了改变。

在入职万达之前,我在媒体工作,我写了很多关于公益的报道,可是坦白讲,我一直没有真正理解,公益是什么,你的一个善念、一个帮助,到底对别人意味着什么,到底能对另外一个陌生人的生活有多大的改变。

正是去年的这次丹寨之行,让我有了一些认识。两天之内,不超过12 个小时,董事长去了丹寨6 个地方,他去茶园,去猪舍,去草场,去一片荒芜的茶叶加工基地,去贫困户的家里,与他们拉家常聊天。

一个叫龙绍芝的贫困户对董事长说,我和老伴有三个儿子,儿子儿媳都出去打工了。我们有两个愿望,一个是生活得更好一些,一个是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能够回家,这样,小孙子每天能够见到爸爸妈妈。

董事长离开时,龙绍芝背着孙子一直送到门口。她目送着董事长的背影,对我说,我不认识他,可他说了,我们一家团圆的日子,可以早点来,我觉得,能行。

回来后,我在《万达月刊》上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一切,都是开始。是的,一切都是开始。

对万达来说,一家企业的善念与社会责任感,企业包县,整县脱贫,催生出一场中国扶贫模式的创新;对丹寨来说,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故事,开始了新的可能;对于我来说,我开始深刻理解我所供职的这家企业一直倡导的共创财富,公益社会,开始真正理解了成立27 年累计奉献公益的38亿元,不仅是宏大叙事,更是像龙绍芝那样一张张动人的笑脸,它们才是慈善公益的终极目的。而这里面,有你,有我,有我们万达人的努力和善意。在《万达哲学》里,我读到董事长这样一段关于慈善的表述:

慈善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慈善事业应该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满足感。

慈善,会让笑容爬上更多人的脸。看,他们笑得,多甜。( 此文作者获得《万达哲学》演讲比赛季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