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 首页 > 企业内刊

这只金刚更美国

作者:韩浩月

从故事与角色里发现一些能够令人联想到现实的元素,会让轻飘的娱乐变得有一些重量,而这个重量的高低程度,往往才真正决定了一部电影的价值。

金刚在美国是一个大IP,其知名度相当于中国的孙悟空,由于金刚形象是没有版权的,所以好莱坞有竞争关系的制片公司可以拍,日本、印度也可以拍,并且日本还拍过一版《金刚大战哥斯拉》,强行蹭了一把金刚的热度。

据说每隔上个十来年,拍一部金刚题材都会让出品方赚得一笔。距离上部金刚故事已经有12年,《金刚:骷髅岛》在美国本土的好口碑与高票房也验证了这一点。

《金刚:骷髅岛》

在人性上有更深的挖掘

由于库珀1933年版的《金刚》创意太过深入人心,各版《金刚》都少不了要向经典致敬。致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干脆是翻拍,另外一种则是保留噱头与精华,再进行一些创新。《金刚:骷髅岛》无疑是后者。在学习与致敬方面,《金刚:骷髅岛》的导演乔丹·沃格-罗伯茨在一开头就安排了金刚手撕飞机的大场面,但在结尾时,却选择放弃了让金刚登上帝国大厦或者世贸双子塔,而选取了电子游戏常见的设定——与终极大BOSS决战。

在创新上,罗伯茨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通过对电影情境的提升,来拓展电影的格局,骷髅岛迎合了观众渴望神秘、拥抱新鲜的观影心理,通过对骷髅岛的精心刻画以及台词暗示,时髦地与全球反恐、人类和谐、环保理念等话题扯上了关系。二是在人性方面有着更深挖掘,甚至沾染上了政治觉悟气息。对比以往的各版金刚,可以说这只金刚更美国。

新版金刚

符合好莱坞主流价值观

9·11之后,在文艺创作尤其是电影创作方面,宽容与退让、反思与纠错,成为美国电影人的集体表达。电影里的美国,已经最大程度地褪掉了好战色彩。在战争与反恐题材中,美国处在被动局面、不得已才动武自卫,成为好莱坞的主旋律。

《金刚:骷髅岛》里的金刚,与当下好莱坞的主流价值观何其贴切。在骷髅岛上,金刚是主人,是这座岛屿的保护神。探险家与军队闯入挑衅,金刚对他们大开杀戒,确实是被逼无奈。但在与女主角一番简单的眼神交流后,这只金刚迅速学会了判断好人与坏人,开始时还是不伤害好人、不放过坏人,随着长腿母怪、超级八爪鱼、骷髅巨蜥等怪兽不断加入吞食人类的队伍,金刚掉转枪口,成为人类的保护神。情节如此设置,编剧、导演彻底美化金刚的意图已经显露无遗。

娱乐大片投射价值观

让娱乐更有分量

美化金刚,就是美化好莱坞,就是美化美国……这个逻辑链条,已经成为美国电影的常见表现手段。当然,为了让故事更具现实性,影片是少不了自我批判的。

在《金刚:骷髅岛》中,最能代表电影人批评精神的,是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帕卡德上校。电影把帕卡德上校塑造成了一个有了战争瘾的军人,从越南撤兵,让失去作战机会的帕卡德上校失落不已,而接到军方保护科学家探索骷髅岛的任务后,他流露出狡黠一笑。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剧情完全按照把帕卡德上校包装成战争贩子的路线走。

帕卡德上校这个角色身上的讽刺意味,是指向美国的一些好战分子的,也表达了美国普通民众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希望国家和平,但反对用战争来捍卫和平,他们需要金刚这样的守护者,尽管他们也知道,像金刚这样无私奉献的天外来客,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来分担美国人的焦虑,但在电影里,金刚却能给他们带来暖意。

作为一部娱乐大片,创作者在作品中投射一些有关政治的思考,是不会损伤影片的观赏性的,尤其对于那些不仅仅希望通过影片打发时间的观影者而言,从故事与角色里发现一些能够令人联想到现实的元素,会让轻飘的娱乐变得有一些重量,而这个重量的高低程度,往往才真正决定了一部电影的价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