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 首页 > 企业内刊

经济学家支招消费经济创新

8月25日,中国消费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举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英国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副院长Jonathan Reynolds等专家学者,围绕消费经济创新和实体发展开启头脑风暴,共同聚焦新消费经济下的商贸流通和供给侧改革。

以下为部分精彩演讲摘录——

厉以宁 把消费者留在国内

在当前中国经济消费时代,究竟我们消费往何处走呢?实际上从次优理论的角度考虑,从社会人的立场考虑,从现实人的关心考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让产品个性化。消费者有各自的需求,这就要求产品要有个性。产品个性化影响了制造业,制造业要生产出新产品出来,能够让大家来买这个新产品,必须符合消费者的个性。消费者什么个性,他就适合于什么,所以这个变化很有意义。

第二点,服务业更柔性化,更人性化。服务业的发展,不等于排斥制造业,而是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发展的。现在有这样一种说法,都网络购物了,新产品大商场没人去了。但我在英国的时候,跟英国的经济学家讨论,他们很多人认为大商场将依旧存在。因为在这些人看来,商场的固定顾客主要是那些女士们,女士们到大商场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消费,她实质上是一种享受。这就是说服务业得跟上这一套,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第三点,品牌效益。品牌效益是多年积累而成、创新而来的。把品牌搞砸了,就是自毁前程。生产要素重组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信息重组,每个人必须有信息重组的概念,因为你不断在吸收新的信息,你要选择就把它重组,有了信息的重组才有生产要素的重组,有了生产要素的重组才有技术创新。品牌的基础是创新,要不断创造品牌就需要不断创新。

第四点,要做到把消费者留在国内。为什么消费者喜欢到国外去购物?国外的产品假货少,真货多;国外价格便宜,税点低;旅游过程中顺便就买了消费品回来。所有这些情况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考验:每一个人必须认识到如果国内消费品的质量不提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国内的消费者。

顾学明 创新和改革是十三五主题

十三五期间整个的政策导向概括出来就是两点,即创新和改革。我们通常讲的流通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以百货店诞生为标志,第二次是以连锁店产生为标志,第三次就是以电子商务产生为标志。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百货店的诞生并没有消灭小商贩,连锁经营也没有消灭单体店,现在的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的融合不可能消灭实体店,这就是我们对创新过程和历史的一个总结。

我们知道内贸流通领域是开放最早的,其他领域的改革,主要在破旧立新,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规章制度换掉,但是对内贸流通来讲,相应的制度已经不多了,所以我们就是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制度。从改革和创新这两点来看,可以将我们的工作重点归结成五大理念,四化即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国际化。

最后是实施三大战略,是指加强实施智慧供应链战略、流通现代化战略和消费升级战略。

许罗德 消费经济创新离不开消费金融

消费经济创新离不开消费金融。虽然当下经济下行带来一定压力,但由于消费经济的活力和发展,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供给侧的改革,驱动消费经济;消费金融这种新的消费模式也在驱动我们消费经济。我一直认为消费金融也好,金融也好,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数字,需要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去,融入到我们生产去,要把需求和供给两个连接起来,要为消费者提供有温度的服务,要为我们的生产者提供有深度的支持。

这些年我们个人和家庭的观念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正由量入而出,变成适度负债。拥有这个观念的群体,由年轻人向中年人甚至向老年人延伸,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延。

新服务带动新合作。消费金融的发展,要求银行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产品和渠道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在为C端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我们为供给侧的B端提供金融服务。

姜明 中国消费经济处于重要机遇期

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发展的机遇期。我们提出了2025行动计划,就是要生产中高端产品,由过去的中低端供应链发展到中高端,简单说,工业就是要生产自己的产品。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我们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前年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同时,也拉开了消费经济的新时代。

两个一公里,就是涉及供给侧的改革,一个是开头一公里,就是需求方和供给端进行这个有效的融合和对接,改变目前存在的错位。比如,京津冀地区现在都在推动直供基地。还有一个最后一公里,就是消费端,向社区延伸,向家庭、居民个人延伸,这是需求端的问题。现在通过两个一公里的最后一公里,把服务送到社区,送到消费者身边,把信息通过大数据收集上来,提供给生产端,搞好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流通的先导性作用。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

总之,我们国家的经济仍然处于发展机遇期,中国的流通业、商品服务业处于一个较好的、较快的、发展的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