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 首页 > 企业内刊

从丹寨出发

作者:虹影

这次我来丹寨,意外见识了民企扶贫的样板,见识了贫穷的缘由和改变的可能性。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那些处于弱势的群体和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2018年这个春天,我带十岁的女儿到丹寨万达小镇当5天公益镇长。这个秋天她会去英国读寄宿女校,之前她去过世界很多地方,但在中国,都是去大城市,尚未去过像丹寨这样的穷乡僻壤。

一上飞机我便对她讲在邻近我家乡重庆的黔之东南的丹寨,住着苗族、侗族和水族等多个民族,拥有少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原生态的寨落外,还有蜡染、古法造纸、锦鸡舞、鸟笼文化、苗族服饰和芦笙祭祀乐舞。这一切对她来说,完全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她睁着大眼睛,充满好奇,其实,我也一样。

到达贵阳机场是中午,坐车1个小时40分钟,到达丹寨万达小镇,下榻锦华温泉酒店。酒店的设计融进了苗寨风格,蜡染织锦布画配合木质结构和银器,木榻和古董圆桌。地道的温泉池,让客人能感受到源自地下2700米的天然沐浴

酒店客房面朝湖水,吊桥、奇大的水车和山上的大鸟笼尽在眼前。房间除了冷暖空调,还设有抽湿机。在云贵川生活过的人很清楚,当地空气潮湿,有这个机器真是周到。

小镇和我的童年记忆接轨,除了潮湿的空气,丹寨人也爱辣椒和酸,他们说话跟我的家乡话相似,语气快而细,好听,像镀了一层光的鸟的歌唱。

走在小镇上,非遗文化随处可见。蜡染小院里,收集了丹寨县城四面八方的蜡染精品,每一块布都不同,造型生动,活泼流畅,花鸟鱼虫的变异大胆,像童话,有好些故事要对你倾诉。这种古老染色术,年代久远,苗人代代相传。蜡刀蘸熔蜡,布上绘花后,用蓝靛浸染,再去蜡,布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图案,自带褶皱,异常美丽,如同景德镇的青花,印度洋里的蓝珍珠,是我最偏爱的色泽。

微风飘动的布匹,院外传来的古乐,人影穿越其中,在那一瞬,我看见母亲,她身着蓝靛花衫在低头绘花,她的脸既不忧伤,也不快乐。我走近她,看到她仰视天井,皱眉思索,是我从未见过的模样。我伸手摸她,却是空的。她是光中的微尘,让我陷入这片更深的蓝中。

我母亲生长在重庆忠县农村,因反对家里的包买童养媳婚姻,从家里逃出来,跑到重庆城里,在纱厂当纱妹,后遇重庆袍哥头子,被娶为妻。生下我的大姐后,因丈夫拈花惹草,重男轻女,母亲反对,遭到家暴,她抱着女儿离家出走。后遇到一个拖轮的舵手,结为伴侣。在大饥荒年代,因与丈夫失去联系,家里5个孩子饥饿难忍,她遇到另一个年轻人,帮助这个家渡过难关,怀上我。那时丈夫回到重庆。我长到18岁,才发现自己的身世。我把这段身世写进了自传小说《饥饿的女儿》。

我在这个蜡染小院,相遇了从前的生活。去了另一个世界的母亲,竟然返回此地,难道不是奇迹?

院子天井里是一个西方人的摄影展,他用镜头表现了丹寨人,尤其是他们生存的困境。当我给女儿讲,贫困的丹寨人需要更多人来关爱时,她点点头,买了好几样物品,问在这个小院里消费,是否也是一种支持?我点点头,但是告诉她,这么做,还远远不够。她听后,陷入思考。  

以树皮为精,构树叶为华,山泉为媒,手工而成,丹寨至今仍保留着古法造纸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一张古纸晾晒干得多长时间?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踏入同条街上的古法造纸小院,里面有造纸工具,地上淌着水,随处可见一张张成品的古纸。陪同参观的人告诉我们:如果天气不错,要晒干一张纸,需要两个多小时。

可惜没有更多的时间,不然真想与女儿一起体验做纸的乐趣,尤其是放上当季桃李花朵,做一张特殊的纸,留作纪念。

为更详细地了解这手工制作纸术,之后,我们专门造访了南皋乡石桥村。大岩脚岩壁前倾,更有溪流,四下通风,是造纸的天然场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黑瓦乌柱的老作坊,垂挂着几盏旧旧的红灯笼,那些朱漆大柱,掉色泛白,地面到处是苔藓野草。

讲解的师傅告诉我们,这种天然造纸术,从唐朝中期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每到开春,匠人们上山采集构树枝,明火烤后,冷却温度,剥除外皮制成构皮麻备用。小心地用河水浸泡、浆灰洗料,就在崖下设槽抄纸,经过水沤、浆灰、煮料、漂洗、选料、碓料、打槽、抄纸、晒纸等数十道工序,一张纸才能诞生。

手工花纸,是匠人们趁晨露未晞之时采来最盛开的鲜花,直接放入纸浆模中,浇上纸浆,保留鲜花原始的色泽与形状,既自然,又有立体感。因为花时长,一个匠人一次只做十来张,极为宝贵,自然售价也不菲。

同在南皋乡,还有一个原生态的乡村古寨,因形状像半边簸箕而得名。这儿居住着92户姓王的人家,寨前有一条河,近千年前先民们顺河而来,从那以后,再也没有离开过。 我们踩着石板过河,发现寨门正在大兴建筑,把原来的寨门改为水泥和砖,真是可惜。这儿全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木质吊脚楼,一层用来养牲畜,二层用来生活起居,三层用来储存粮食。拐来拐去的小巷,全是青石板铺的小路,陡的地方得昂头才望得见路,稍不注意,你便走不出来。随处可见挂在门前的玉米棒子,站在寨子最高处,看天上的云,一朵比另一朵更具幻象。

回到丹寨万达小镇后,去了明记伞铺。店面很大,地上小心放着伞,屋顶自然挂着伞,这儿是伞的海洋。这儿的纸伞,用了桐油、石印,全是手绘。一把伞要100多道工序。根据伞的尺寸大小,做工不同,售价从几十到几百人民币不等。在我的记忆里,这些油纸伞,都跟那蒙蒙细雨、亲切的乡音融合在一起。我不止一次在小说里写到油纸伞,举着油纸伞的女子,姣好的面容,带着丝丝忧愁,婀娜的身材,行走在拐来拐去的青石小街上,猛地一回头,任何人一见,都会疯狂地爱上。母亲收有一把,不知当年她相遇我的生父,是不是这样的时候? 店里美丽的油纸伞,令我眼花缭乱。半生虚度,未曾有机会一下子观赏到这么多古朴美丽的伞,甚至可以定制你心里的那一把,真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动。

随后我们一行到了鸟笼小院。早听说苗族编制鸟笼有400多年的历史,鸟笼坚固耐用不变形。世代聚居卡拉的苗族,在丹寨县城东北临水而居,一共114户人家,终生做鸟笼。他们选材讲究,至少3年以上的金竹、楠竹、水竹,以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竹节长度对应不同的部位,编出各式各样的鸟笼,每年有7000只销往外地,供不应求。这个村子几乎没人外出打工,靠一只只精巧的鸟笼,他们的生活比别的寨子好过一些。

他们编制的鸟笼,也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在清代中期,京城最流行两件事,一是凯里的画眉,二是卡拉村鸟笼,奇事是画眉会说卡拉村的鸟笼的故事。当时的皇亲权贵们,是用卡拉村的鸟笼养着凯里的画眉,作为一种显摆。

丹寨万达小镇家家有美食,兴浓春和味之坊最佳。小镇广场每晚有篝火晚会,热闹而喜庆。每天我们都会在街上遇到苗寨侗族的巡演队,他们吹奏芦笙,跳舞。最为感叹的是看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锦鸡舞。苗族因崇拜锦鸡而得名,在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跳锦鸡舞,场面非常壮观,苗族姑娘在闪闪发亮的银饰装扮下,个个是仙女。

 四

到达丹寨小镇当天,我们去拜访了第13任轮值镇长刘殿兴,他是国家级茶叶评审员,也是山水传承茶旅文化的缔造者,致力于用茶产业扶贫,是万达扶贫计划的响应者。老刘专心地准备茶。他选了当地红茶,茶水入口,满口滋润,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闲聊中得知,他茶痴一个,走遍中国的几十座茶山,在拥有自己的茶山后,亲手种茶,制茶十年,而他之前从事了二十几年的医药行业,便把制药的标准代入茶业。他说,只为一杯干净的茶。干净的茶,这四个字,在我内心一震。

5天后的早上,我带着女儿上了老刘的茶山,感受到他话语里的每个字。这个地方在他接手前是一片荒山,他不仅将荒山变成了茶山,还修建了道路,沿途种植了各类花树,他请每任轮值镇长都到茶山种茶树,并亲自为镇长种一棵果树纪念。他给我选的是丹桂(桂花树),还有桃树。

在我与女儿采茶种茶期间,也有十来个茶农背着竹篓在采茶,还有几个茶农在修上山的路,一对夫妇带着六岁的儿子在劳作。那男孩可能营养不良,像是三岁的个头。老刘看到亭子间放着给孩子的午饭,一小碗里是一些煮得烂烂的米饭,没有菜。他马上让人给孩子煮3个鸡蛋送去。眼前这一片片茶山,让我看到了希望。老刘的存在,便是证明。

丹寨万达小镇是万达丹寨扶贫的重大创新,万达还在这儿建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我去学校给学生们讲课,发现他们缺乏阅读,知识面窄。我当即在微信朋友圈里号召朋友们捐书给这所学校,得到了好多朋友的支持。

 五

我在丹寨当镇长那天,穿上马鞭绣,戴上苗家银器头饰。苗家母亲,爱女心切,绣给女儿的一件出嫁衣裳,会绣好几年。听着身上银饰叮当响的声音,我穿越整座小镇,一直走过吊桥,走到湖边那个世界上直径最大的水车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小镇。

整个东湖,是一面天然的镜子,如果航拍,古朴有型的万达小镇就是一只欲飞的凤凰,透着迷人的魅力。

我18岁离家出走,有十年时间在全国各地行走,读人间这本书。曾在欧洲流寓十多年,在小说中探讨中西文化之异,创作不同的故事。回看自己走过的路,我经常迷失,难以保持清醒,更多时候找不到自己。返回中国居住,我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但还是困惑。这次我来丹寨,意外见识了民企扶贫的样板,见识了贫穷的缘由和改变的可能性。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那些处于弱势的群体和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去丹寨吧,你可和以前的你不同,起码我可寻到我内在的自我,在迷失方向时,我知道我从哪儿出发,将抵达何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