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凭什么,中国首富可以教外国人做生意
发布时间:2016-02-25 作者:高文轩
原标题:《万达哲学》全球发行意味着中国从输出产品到输出管理
2月22日,王健林著作《万达哲学》英文版全球首发仪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举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出版活动,若放在中国对外输出史的大背景下,企业从输出产品,到现在输出管理思想,此为一个标志性转变。
1、两个迹象值得关注
近来有两个迹象值得注意:
一是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企业家前几年基本是围观打酱油,这几年渐渐登台成为主角。比如王健林舌战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引发关注。
二是全球知名大学越来越多地欢迎中国顶级企业家去做演讲。
这显示:中国企业家群体逐渐从产品后面站了出来,在世界面前发声。《万达哲学》是第一部在全球范围内出版的系统阐释一个中国企业营哲学的著作,它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对外输出的一种升级。
中国一开始只是初级的产品输出。中国抓住了全球分工体系调整的机会,劳动力成本低,把发达国家不愿做的初级产品生产机会接了过来,形成到处都是“made in china”之势,。输出的基础是价格优势,便宜。 到后来,终于有综合性的工业技术可输出了,比如高铁技术等等。
而如今,到了一个新的输出阶段,中国开始从企业产品到输出企业管理思想。
2、西方为什么会关注
值得研究的是,一向成熟而骄傲的西方市场,为什么会关注和接收来自王健林、来自中国的经济管理理论?
大的背景当然有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带来的强势溢出效应,但具体到万达,它有着很特别的经济管理和经营哲学:
1.经历了多达4次的转型,每次转型都踩准了时代的节点,尤其是从房地产进军文化旅游再进而国际化的发展脉络,符合最近二十年全世界中产兴起、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脉搏,成为当代企业崛起的一个典型样本。
2.万达在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可以说无出其右,风险是证明企业和企业家的最好试题,如今王健林已登临首富,万达国际化已然成型,其经验与策略可称为财富。
3.在科技称王、网络当道的背景下,深耕实业的王健林能超越马云成为首富,揭示经济管理中更为深刻的规律:对需求的把握比对工具的掌握更重要。
关注万达什么?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奎尔奇从西方的视角进行了归纳:
1.如何在日益成长的机构中维持企业家精神;
2.如何在成功后滋生自满情绪的风险下对竞争时刻保持警惕;
3.如何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力量反复对公司策略进行不止一次而是多达四次的创新;
4.如何谆谆教导持续改善和创新文化;
5.如何审时度势利用电子商务和数字世界带来的机会;
6.以及如何在国内外打造万达的品牌。
可以看到,约翰·奎尔奇教授总结的6点,是所有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而经过王健林的实践和思考后,特殊模式有延展为通行模式的可能性。用一位观察人士的话来说,首富开始教外国人做生意了。
3、什么是输出文化的最佳形式
强国的象征,就是文化输出。
当年的美国,和麦当劳一样输出到中国的,还有《艾柯卡自传》、《杰克·韦尔奇自传 》,它们成为商业文明的播种者,启蒙了一代中国企业人。
当年的日本,和电视剧一样输出到中国的,还有“经营四圣”(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的企业管理思想,至今仍有影响。
除了made in china 初级产品外,中国官方和民间一直想让更“高级”的东西成为输出主角,比如传统文化,比如一些高端制造。输出“文化”花了不少力气,成效还没完全显出来,高端制造则要面临政治、环保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都有不确定性。
企业管理的输出已经被证明是一个突破口。万达、华为、BAT等一批企业,是经过与世界巨头鏖战而成长起来的,是可以与世界一流企业并肩的,它们的经济管理与企业哲学对于后发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都具参照价值。
归根到底一句话:能帮到人赚钱的事,天然有了输出基础,容易被接收、被尊敬。《万达哲学》显示了一种文化输出新格局的最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