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关于万达

首页 > 关于万达 > 董事长简介 > 媒体报道 > 王健林:从地产到文化

王健林:从地产到文化

发布时间:2013-05-21  作者:经济观察报

依然是同一幅画面。采访刚结束,西装革履的黑衣人默契地从房间的各个角落冒出来站成两排,以极快的速度护送王健林离开,将前来围堵的媒体、膜拜者、更多的是那些希望能进驻万达广场的搭讪者甩在身后。

一个小细节是,如果你能抛过去一个足够刺激的问题,他则会停下脚步,爽快接招。

他是个工作狂,始终保持年少当兵时的作息习惯,5点起床,7点必须坐在办公室里,夜里11点后休息。他的身体硬朗,工作效率极高,他说(作息饮食)规律比什么都强。他的日程安排常常精确到分,他坚持每周六在万达规划研究院看图纸已经很多年。

他坚持用高、大、全的玩法,25年,70多个城市,100多座万达广场,缔造了一个商业地产的王国。高周转、快扩张的订单式商业地产模式,为他博得了资本的青睐,也让他在圈子里成为效仿的对象。

争议出现在2012年。在宏观经济明显放缓的前提下,万达的收入同比增长34.8%,总资产达到3000亿元。但商业地产作为核心产业,同比增长只有15.1%,贡献率明显减少;另一方面,万达文化航母的提法开始频频被王健林诉诸报端,其在文化产业上的一系列大手笔投入开始显山露水。

当被问到这些数字的变化时,王健林面露得意,这说明万达收入的增长已开始更多地来自非地产业务,接着,他说到2020年,万达将不再是房地产为主的企业,而是以文化旅游为主业。

事实上,十几年来,万达的触角早已伸至酒店、百货、旅游、文化等领域,这并不是秘闻。然而,在商业地产领域经历了近25年的长跑后,王健林此时提出向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实在是对人们的智力和接受力的极大挑战。

至少在外人看来,对于他一手创造的这个庞大的地产王国,这样的转型路径蕴藏的风险大到难以想象,正如一旦成功,收获的空间同样巨大得无法估量。

王健林给出的理由是什么?他的这个决定背后有着怎样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转型是迫不得已

变化常常产生于危机感,王健林说万达转型是出于公司安全发展的考虑。他自嘲要摆脱人人喊打的地产商身份,但也承认,新帝国目前还需要依托商业地产的收入才能存活。

任何国家都有一个不变的规律,商业地产的生命周期不会超过50年,中国也不例外。这是王健林对大环境的判断。

而对于企业的小环境,王健林说:所谓好公司,就应该是循环再生产,不断扩大再生产,但是地产公司不是。拿了一块新地,项目一旦失败就没了现金流,还要再去找地,老是不稳定,再多现金储备,也总是担惊受怕。

其实,王健林试水文化产业始于2007年,但具体怎么做,他当时并不清楚。

一位资深产业观察者直言不讳:万达做文化产业,是一步步试错试出来的,误打误撞,又正好赶上中国文化行业高速发展的这波大潮,实际是把商业地产的包袱通过电影院线成功地控制在了风险线以下。王对此并不否认。

当年王健林考察了国外很多Shopping Mall,下定决心要在万达广场做两种产品:电影院线和餐饮,但必须交给专业人士来做。

当时国内院线产业刚萌芽,王健林先找到时代华纳,但对方要求必须绝对控股,也有部分政策原因,双方未能谈妥。接着,他又找到上海广电,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对方还说:万达今后走到哪儿,我们跟到哪儿,谁知上海广电发生人事变动,新领导对合作产生意见分歧,双方不得不撕毁合同。

合作不成,王健林异常受挫,决定硬着头皮自己做。但万达管理层对此反对强烈。当时国内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不超过5亿,院线做到头还要和其他方分账,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反对归反对,却已经没有退路。王健林当时的判断是:虽然当时市场规模只有5个亿,和美国电影市场相比,中国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整个电影市场会随着民众的需求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将宝押在自己头脑中的趋势,也意味着要做好长期赔本的准备和勇气。然而,三年之后,万达院线居然实现了盈利。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万达投资的其他业务上:万达大歌星卡拉OK娱乐连锁,最开始交给专业公司运营,但连续多年赔钱,王决定自己做。目前,万达大歌星拥有63家店,规模在业内全国第一,2012年总收入7.25亿元。

2012年,万达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AMC院线,这一交易在当时备受质疑,但一年下来,几千万美元的净利润已证明了王健林判断的正确。

对于这桩收购,王健林坚信的原则是,只要给好的激励制度和稳定预期,他们就一定能做成事。事实上,万达除了在信息系统和其对接外,只向AMC派过一个联络员。

收购AMC,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是万达向文化产业迈进的第一步。之后,万达投资重心开始从竞争激烈的商业地产领域,向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

万达城蓝图

2012年11月,万达宣布成立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注册资金50亿元,总资产310亿元,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文化企业。

前不久,万达首个文化旅游城项目(简称万达城)在哈尔滨启动。此外,万达已决定斥巨资1000亿元,在长白山建亚洲最大的滑雪场、在云南西双版纳建媲美迪士尼的大型主题公园、在大连金石建世界最大的影视文化产业园,同时建50家高端旅游度假酒店和多个国际顶级水平的大型舞台。

据说,为了争取万达城项目,各个省、市政府都曾多次找到王健林,并诚恳地提出给予众多优惠政策。

过去中国把文化当作事业,不太重视文化的产业属性,国家有补贴。在王健林看来,中国的文化和产业不能对接,多数的问题是有文化没产业,如果出现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运作的人,文化产业的春天就到来了。

万达商业地产已经很成功,为什么还要自找麻烦转型做文化和旅游?同样的问题,王健林经常被问到。

而且,文化产业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报期长,很难赚快钱。万达目前负债已达千亿级,每个万达城的投入都在百亿以上,若不能带来预期收益,整个集团将难以避免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只要是好东西,在中国就不愁没市场。王健林看到的是未来中国新的消费趋势——文化和旅游,而且坚信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他的底气还来自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既然国家支持,为什么不趁势而上?王健林很直接。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成立之初,便坐拥六家银行的巨额授信,而且贷款期限长、利率低。

从地产到文化

最重要的是,他要为万达今后20年储备核心竞争力,现在万达商业地产如火如荼、模仿者众多,再过几年可能就会有市场容量问题,万达需要未雨绸缪。

已初见雏形的万达文化产业版图,涵盖电影院线、影视制作、影视产业园区、舞台演艺、电影科技娱乐、主题公园、连锁娱乐、报刊传媒、字画收藏、文化旅游区10个行业。其中,文化旅游度假区将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万达即将在大连金石建立的世界最大的影视文化产业园,会将影视外景地、影视制作区、影视体验区、影视会展区以及旅游、商业、酒店群结合,形成一个完全闭合的影视产业链。

在此之前,王健林特意多次考察国外市场。他看到,全世界影视基地很多,但绝大多数只有外景地和制作区,国内的项目要么只有外景地,要么只有制作区。王健林的野心则是完全打通电影产业链,成为核心掌控者

事实上,金石文化区的策划和研究用了4年,直到并购AMC,才让王下定决心将项目落地。如今,通过AMC的关系,美国六大电影制片公司中的四家已表示愿意在金石文化区拍摄、制作影片。世界巨头的进入,可带动一批全球和中国影视公司涌入,再加上举办大连国际电影节,金石文化区建成后一定会成为全球影视文化中心,人气一定非常旺,来自文化、旅游、酒店设施的回报将指日可待。美妙的愿景让王健林很兴奋。

万达文化的另外一个投资重心是万达城里的主题公园。王健林并不否认万达城有着迪士尼乐园的影子。但与迪士尼不同的是,万达城以购物、旅游、观光为主题,深植于所在城市的当地文化,与城市融为一体。过去的旅游模式是观光、度假式的单一模式,做酒店,加上高尔夫,而万达现在做的是把文化、旅游、商业糅在一起。王健林称,在万达的旅游度假区里,院线、大歌厅、秀、主题公园、电影乐园以及杜夫蜡像馆等多业态共生,营造出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这些项目单个看没太多创新,但组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新的旅游商业模式。

新的旅游模式能吸引人气的另一关键,在于能否创造出足够好的文化内容产品。有人说万达总是能讨当地政府的,也敢于投入能迎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元素和设计,所以成功的机会比别的企业要大得多。要做就做第一,要投就投大手笔。王健林很喜欢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别人都看好的事情未必能做成,别人不看好的事情未必是坏事。

王健林想把万达城作为一张新的名片推向世界,他说:(万达城)最多只会在中国开发8个左右,如果像万达广场一样复制,肯定会死得很惨。

野心与现实

王健林给万达文化集团定下的目标是2016年收入达到4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20名;2020年收入800亿元,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10强。他认为这是一个蹦一蹦,够得着的目标。今后会逐渐地适度抑制房地产的收入,增加其他放入。王健林强调。

一直以来,万达地产用一两年的时间就能建成一个万达广场,主要因为万达在管控模式上进行了极大的改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