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万达长白山国际度假区盛大开幕。无数耀眼的光环下,万达集团交上的其实还有一份 “社会责任答卷”。在长白山项目开发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从董事长到普通员工,都高度重视绿色保护,始终都坚持让“绿色”永远“留在眼前,恩泽后世”,而非“随风而去,成为往事”。
当“绿色”照进“现实”
长白山国际度假区坐落于吉林省东部白山市抚松县松江河镇,用地内留存较为丰富的原始植被。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绿色”、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成为了项目社会责任感评价的关键。
选址之初,根据基本的功能分析,度假区的主要建设用地(度假区服务中心组团)最好能够位于整个用地的北侧——这样距机场最近,同时可以当做整个度假区形象和出入口的桥头堡。然而,在实地踏勘过程中,这样的“最佳”布局被否定,主要原因之一即是保护原有选址丰富的植被。
随后,规划院即刻启动 “卫星航拍”计划,先由规划设计单位通过卫星航拍对基地内的植被状况进行全方位分析、定位,再由现场人员多次进行实地踏勘,选择相对荒芜、植被较为稀少的区域规划各类建筑。
当“绿色”照进现实,万达人在理想与现实中最终选择了“现实 ”,保卫了“绿色”。万达在荒芜地带建设了体量适宜的建筑,同时通过补种、移植高达50万平方米的树木,使建筑与森林协调统一,完成了“原始山林,纯净呼吸”的主题塑造。
不可触碰的“红线”
规划建筑落位后,项目负责人绘制了详尽的“树木保护范围图”,确定“建筑周边5米以外,主入口10米以外的零星树木均需保留”;并由董事长亲自签批,作为后期建设开发的纲要性文件。
“保护图”就是一条无形的、不可触碰的“红线”,深化设计、施工等都必须以董事长签批的“树木保护范围图”为依据。这样的“红线”虽然给施工操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难度,但却能从制度层面使每一份“零星”的“绿色”得以保护,确保参与施工的团队把工作做到极致。
十树保卫战
在规划院领导的例行现场检察中,“绿色保护”是重要内容,由此也诞生了“十树保卫战”的故事。
长白山南区消防站建筑设计落位时,设计师已尽可能靠近主要道路布置建筑,以保留基地内现有的树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各项设计,准备施工。规划院院长赖建燕在检查长白山项目时,发现消防站基地内仍有十棵保存相对较好的树木“可能”处于“临界”状态,可能会被砍伐,随即在现场协调会中特别强调,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起来,开展施工前的“十树保卫战”。
一声令下,所有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立刻行动起来。项目公司以最快速度对基地内所有树木进行落位复核;规划院建筑负责人协调设计单位连夜进行项目建筑重新定位,高程调整与指标测算;规划专业则展开避让树木后用地调整的方案论证;景观专业迅速跟进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景观设计变化。来自不同部门的12位员工密切配合,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最终敲定更优的方案,完成修改图纸。这次方案既对开工无任何影响,同时又把十棵大树完好地保留下来。当项目公司传来放线完成、树木保留的消息后,大家都感到无比欣慰。
“绿色”贯穿始终
万达的“绿色”保护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保护原有树木”,而是要从建设、运营的全周期考虑,把“绿色”进行到底,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度假区。
在项目公司规划设计副总门瑞冰的带领下,在规划院节能所的配合下,绿建咨询单位、建筑设计单位、幕墙设计单位,在令人惊叹的短短2个月时间里,完成了“绿色建筑评定”相关的图纸修改、申报、公示等一系列复杂工作。在“建筑节能”方面,他们不断优化原有设计,保证建筑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运营使用。
辛勤的工作终有回报。开业前,长白山国际度假区北区万达广场商业中心、南区六个度假酒店均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一星级认证,这填补了吉林省大型公共建类绿色建筑认证的空白,长白山国际度假区酒店也成为万达集团第一批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酒店类项目。
姓名:
内容: